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校级优秀青年教师——王丽

发布日期:2022-05-17 点击:次 供稿: 编辑:田承顺 责编: 来源:

王丽,女,山西离石人,中共党员,讲师,硕士研究生。吕梁学院思政部(系)教师。

主要事迹

王丽同志入职以来,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爱岗敬业,求实创新,治学严谨,教风端正,默默奋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现已成长为系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一)坚定理想信念,不忘教育初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时刻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思政教师,能始终坚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关注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又体现在科研成果中,既注重教书育人,又注重言传身教,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耕细作、讲好思政课,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潜心教书育人,坚守思政讲台。作为青年教师一直积极主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先后讲授过的课程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中学政治教学艺术》等。坚持“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堂课”的原则,情怀深,视野广,把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身心特点,悉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如探索专题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现场教学等方法。特别是将吕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提高了学生抬头率、点头率,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吕梁精神育人”特色中做出了努力探索。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能主动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系部的各项教学竞赛。一份汗水,一份收获,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所教过学生给予很高的评价,每年学生评教成绩每年都在92分以上。

(三)注重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积极开展和参与科研工作,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承担了即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百年史话》第四卷吕梁精神编写工作;积极申报课题和发表论文,出版专著1部,主持省级在研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1项,发表论文6篇;连续两年指导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省级项目;连续三年带领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专题活动;2019年参与了吕梁市委党校的“青年干部”培训工作;2020年10参与“吕梁市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2020年12月参加了吕梁市电业局新入职人员培训工作;2021年4月参与了山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党史学习写作专班编写了《吕梁精神》。

(四)倾心教育事业,心系学生成长。2020年9月担任了思想政治教育2004班的班主任,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班主任工作, 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特别大一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有很多不适应,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坚持友好、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感恩,汇报社会,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努力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教学和科研工作

教学方面:主要承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格教学》、《教师礼仪》等课程教学教育工作。

2018年以第二参与人参与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参与编写的教学案例“吕梁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的运用”“吕梁红色资源在德智美育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收录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年度发展报告(2017)(2018)》;思政专项重点教改课题参与2020.6-2022.6;2020年编写的教案《伟人毛泽东在吕梁》荣获山西教育厅组织评选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案。

科研方面:出版专著1部:主持和参与课题4个,已结题3个。论文《秉持改革开放精神 传承地域红色文化》发表于人民论坛2018(09)。

近五年来获得主要荣誉

2017年吕梁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2019 年度暑期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2018 年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吕梁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18年获山西省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优秀奖;2020年7月撰写的论文《吕梁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荣获吕梁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理论探讨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上一条:校级优秀青年教师——王向玲 下一条:校级优秀青年教师——宋季耘